
[赞]沉寂三年的“老坛酸菜”再次登上了热搜榜!在线配资论坛网
有人说它是好了伤疤忘了疼,这是把消费者当什么了?
当一段30秒的视频曝光在大家面前的时候,网友看到胃里一阵翻山倒海,画面里,酸菜池边的工人随手扔了翻菜叉,掏出烟点燃,抽得兴起时竟往池子里啐了口痰,怕人发现还抬脚蹭掉痕迹。
曾经的黑历史还没彻底被大家忘记,酸菜再次揭开了伤疤。
这一次,消费者还能再次原谅“酸菜”吗?
比2022年更离谱
展开剩余91%视频是网友匿名发在社交平台的,没标时间地点,却凭着真实到刺眼的细节,半天就冲上热搜。点开视频,最先让人皱眉的不是酸菜本身,而是工人的“放飞操作”。
戴蓝色帽子的男工人,原本手里攥着不锈钢翻菜叉,不知是累了还是嫌麻烦,随手就把叉子扔在池边的脏地上。
接着他摸出烟盒,抽出一根点燃,靠在池子边缘吞云吐雾,嘴角还挂着笑,仿佛脚下泡着的不是要吃进嘴里的酸菜,而是普通垃圾。
更让人反胃的是,他吸到一半,突然低下头,朝着酸菜池的方向“噗”地吐了口痰,痰没入池,他还下意识用右脚在池边蹭了蹭,像是要把痕迹抹掉,可那动作在镜头里,只显得更恶心。
有网友把视频截图放大,细节更触目惊心,工人的衣服上满是黑一块黄一块的污渍,看着至少一周没洗,腰间还挎着个黑色私人挎包,包带磨得发亮,明显没经过消毒,就这么在酸菜池边晃来晃去,谁知道包上的灰尘、细菌会不会掉进池里?
再看厂房环境,说是食品厂,倒不如叫“废品站”更贴切。
整个车间又旧又破,墙皮掉了大半,露出里面发黑的水泥,地上摆着十几个长方形大池,有的池上铺着绿色塑料膜,膜上积了一层黑乎乎的东西,分不清是霉斑还是长期没清理的污垢。
还有几个池子连塑料膜都省了,酸菜直接堆在水泥池里,像座小山,池边的缝隙里塞满黑渣,用牙签挑开看,还能看到细小的虫子爬动。
工人的操作更是毫无规范可言,没一个人穿统一的白色工作服,有人光着头,头发上沾着碎菜叶,有人戴个破布帽,帽檐耷拉着,遮住半张脸。
这东西完全看心情,一半人没戴,说话时唾沫星子直接溅到酸菜上,戴了的也把口罩拉到下巴底下,露出嘴和鼻子,抽烟、聊天照样不耽误。
最离谱的是手套,不是食品厂该用的一次性透明手套,而是反复用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橡胶手套,表面又黑又黏,摸过酸菜后,还能看到手套上沾着菜叶子和黏液,看着比家里擦桌子的旧抹布还脏。
有家里腌过酸菜的网友留言戳破真相:“自家腌酸菜,芥菜要一片一片洗三遍,盐要选无碘的,坛子还得开水烫过消毒。这工厂倒好,菜不洗,池不刷,连人都不消毒,这哪是腌酸菜,这是腌脏东西啊!”
监管“闪电行动”
视频爆出来的当天下午,评论区就炸了锅,求查涉事工厂,别让脏酸菜流入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次监管部门的反应比以往快了不少,葫芦岛兴城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,看完视频后没等第二天,当天半夜就带着线索出发了。
据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说,他们从视频里找了三个关键线索,厂房外的老槐树、池边的红色旧机器、墙上的蓝色标语。
凭着这三点,他们在兴城郊区的工业园里找了3个多小时,终于在凌晨1点多找到了涉事工厂。
推开门的时候,车间里还亮着灯,有两个工人正在翻酸菜,视频里那个抽烟的工人也在,看到他们进来,手里的叉子都掉地上了。
随后,兴城市监局立刻联系了辽宁省市场监管局,省、市、区三级监管人员连夜在厂里展开调查。
他们先查了酸菜的批次,这批酸菜是10月初刚腌好的,还没来得及打包,总共约5吨,全堆在车间角落。
为了防止意外,工作人员当场贴了封条,明确表示“这批酸菜绝对不能流出市场,后续会集中销毁”。
后来兴城市监局发了通报,把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说了一遍。可通报刚发出来,网友的疑问就跟着来了。
只说扣了这批酸菜,那之前腌的呢?比如9月份、8月份的,是不是已经卖出去了?卖到哪了?是超市还是餐馆,还是方便面厂?
通报里从头到尾没提涉事品牌的名字,连工厂的全称都没写,就说某酸菜企业,这是怕我们以后不买这个牌子,还是有其他隐情?
从视频中可以看出,这厂子的卫生问题一看就不是一天两天的,厂房旧、设备脏、工人不规范,难道之前就没人查过吗?非要等网友曝光才来救火吗?
有网友甚至翻出了2022年老坛酸菜事件的监管通报,对比着说:“上次至少还说了涉事企业是插旗菜业,这次连名字都藏着,难道是怕影响当地产业?可消费者的知情权更重要啊!”
就算销毁了这5吨酸菜,消费者对酸菜的信任,也回不来了。
旧伤疤没好又添新伤
看着这次的酸菜乱象,很多人都会想起2022年的“315老坛酸菜事件”,那一次,比现在更离谱。
当时曝光的视频里,工人把刚从地里拔的芥菜,连泥带枯叶子一起倒进土坑里,撒点盐、倒点水,盖上塑料膜再压上土,就这么露天腌着。
三个月后开坑时,工人要么光脚,要么穿拖鞋,直接在酸菜上踩来踩去,有的还边踩边抽烟,烟头随手就扔进酸菜堆里。
更夸张的是,有工人说土坑酸菜比坛装的便宜,各大品牌都来买,后来大家才知道,康师傅、统一、肯德基这些大品牌,都用过这些土坑酸菜。
那次事件的后果有多严重?39家酸菜厂直接停产,13万靠酸菜产业吃饭的工人没了生计,涉事的插旗菜业被罚款548.8万,老板被列入失信名单。
当地市监局局长被停职,当时所有人都以为,这么重的处罚,总能给酸菜行业敲个警钟,让他们不敢再乱来。
可谁能想到,才过去三年,“脏操作”就换了个形式卷土重来,上次是土坑光脚踩,这次是水泥池吐痰,上次是烟头扔酸菜堆,这次是私人挎包带细菌,上次是大品牌翻车,这次是小厂顶风作案。
为啥酸菜行业总“好了伤疤忘了疼”?有业内人士私下透露了原因,他们多少存在侥幸心理,只要没被拍到,就没人知道,很多小厂觉得监管不可能天天来查,于是把消毒设备停了,把工作服的预算砍了,怎么省钱怎么来。
正规腌酸菜要洗菜、消毒、用食品级设备,成本比“脏操作”高30%,有些厂为了抢生意,就故意降低标准。
消费者“记不住”,2022年事件后,酸菜销量跌了半年,但过了一年又慢慢涨回来,有些老板觉得消费者记不住那么久,过阵子就忘了。
可他们忘了,消费者虽然记不住具体的厂名,但会记住“酸菜脏”这个印象。
就像这次视频爆出来后,有超市负责人说“这两天酸菜销量跌了40%,连正经大厂的酸菜都没人买了”,最后受损的,不只是涉事工厂,还有整个酸菜行业的正经经营者。
更让人心疼的是普通工人,有网友留言说:“该罚的是老板和管理者,别让打工的背锅。他们一个月挣几千块,哪敢反抗老板的要求?”
这话没说错,上次39家厂停产后,很多工人只能去外地打零工,这次要是再严查,恐怕又有不少人要面临失业。
食品安全要抓,但不能一棍子打死,怎么在严管和保民生之间找平衡,才是监管部门该考虑的事。
买酸菜先查“出生地”?
现在去超市,总能看到有人站在酸菜货架前犹豫,拿起一包,看一眼生产地址又放下,再拿起一包,翻到配料表仔细瞅,生怕买到“问题酸菜”。
我们平时购买酸菜的时候,尽量挑有知名度的正规品牌,别买没听过名字的三无产品。
正规品牌至少有生产线和检测流程,就算出问题,也能找到负责人,而小作坊的酸菜,连生产地址都可能是假的,出了问题根本找不到人。
其次是看地址,这次涉事工厂在葫芦岛兴城,不少人现在买酸菜会特意看一眼生产地址,只要是兴城的,再便宜也不买。
虽然这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但也是消费者没办法的办法,毕竟谁也不想拿自己的健康赌。
一定要查配料表,好的酸菜配料表很简单,只有芥菜、盐、水,没有乱七八糟的添加剂,如果配料表里有防腐剂、色素,而且排在前面,最好别买。
还有人会看生产日期,尽量买最近三个月生产的,放得越久,越容易出问题。
当然要是有条件,自己腌酸菜其实更放心。
就像浙江一家酸菜厂,2022年后就搞了云监工,消费者扫包装上的码,就能看到车间实时画面:工人穿白大褂、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,池子里的水清亮,没有一点污垢。
虽然他们的酸菜比别家贵一块钱,但销量反而涨了,因为消费者觉得“贵点没关系,吃着放心”。
现在,涉事工厂还在调查中,省监管部门说“会严查所有批次,绝不姑息”。
可就算最后罚了款、关了厂,消费者对酸菜的信任,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补回来的。
希望这次,酸菜行业能真的记住疼,消费者的信任就像酸菜的发酵,要慢慢养,可一旦碎了,再想腌回来就难了。
参考资料:
发布于:重庆市信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